网上有关“什么是臭氧层空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臭氧层空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臭氧层空洞 (Ozonosphere hole)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为了实施议定书的规定,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多边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淘汰有关物质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1991年建立了临时多边基金,1994州年转为正式多边基金。到1995年底,多边基金共集资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
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质,但经济转轨国家没有按议定书要求削减受控物质的使用量。发展中国家按规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质使用量目前仍处于增长阶段。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产品都大幅度增长,受控物质使用量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成为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质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执行情况而言,这项议定书执行的是最好的。目前,向大气层排放的消耗臭氧屋物质已经逐年减少,从1994年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预计到2000年,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氟利昂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耗损也只能在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完全复原。另据199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出的预测,大约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最初迹象,只有到21世纪中期臭氧层浓度才能达到本世纪60年代的水平。
由于环境的污染“臭氧空洞”——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我们知道,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结合成的气体,是由于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化学作用造成的。臭氧处于地球上空10-50千米的平流面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20-25千米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厚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臭氧层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没”掉99%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使人类避免受紫外线对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使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但科学家最近的观察研究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平均减少速率为1%左右。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以上,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有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如今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臭氧空洞”,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科学家们指出,影响大气中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该地区上空的臭氧含量显著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车辆等所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被分解成氧分子,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物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那么本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损耗16%-18%。科学家们警告,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这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危害主要有:①引起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生。专家经研究测算表明,大气中每减少2.5%臭氧,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名皮肤癌患者,其增长率近20%,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②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减产。③臭氧含量减少,会使整个地球气候发生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将使大片滨海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因此,面对臭氧层被破坏的趋势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减少使用各种化学物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被破坏,修补“天衣”,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来源:祝您健康
关于“什么是臭氧层空洞”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左丘文浩]投稿,不代表半刻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bankexs.com/bk/3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半刻号的签约作者“左丘文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臭氧层空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臭氧层空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臭氧层空洞 (Oz...
文章不错《什么是臭氧层空洞》内容很有帮助